苏靖轩: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给我敢于选择的勇气
大家好!我叫苏靖轩, 1996年3月出生,苏世民书院2018级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非典型理工男、汉服爱好者,喜欢查寝、开班会、做心理辅导、请学生喝奶茶的本科生辅导员。今天,想跟大家讲讲,我与苏世民书院的故事。
书院给我敢于选择的勇气
一年的时间不长不短,我在书院却收获宝贵的人生经历、留下数不清的回忆。优秀的资源平台、设计精妙的课程、中西交汇的环境和活泼可爱的人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原本设定的人生方向。
记得开学第一次在书院听苏世民先生的讲座,他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不要惧怕作出选择。”当时的我,对于自己的未来几乎不知如何选择,或者说那之前我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未来”这个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更不要提那个已经在各种选秀节目中被用了无数次的词“梦想”。作为一个“血统纯正”的电子系工科生,在清华的前6年生活,写代码和推公式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曾经我的规划虽然模模糊糊,却也同电子系的大多数同学别无二致,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师,在产业界磨练自己的技术功底,通过与代码bug进行战斗,继续在变强的道路上努力前行。直到我来到苏世民书院,我的想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对未来的规划也日渐清晰。
改变的起因十分机缘巧合。在书院的一年,我需要同时撰写工学和管理学两篇论文。在准备和研究中,我渐渐发现,两个不同学科的信息可以实现双向的增益:工科知识可以帮我在管理学论文中更快的定义核心问题和重要指标,而管理学的行业思维则可以帮我在寻找新的研究方向的时候更加精准和更有逻辑。这两者仿佛阴阳调和的太极鱼,在某个特定反馈点上实现一种事半功倍的模式。这种不同,让我脑海中一直模糊的问题重新显现:我到底希望未来的自己做些什么?曾经坚定的工程师之路也开始不再那么颠扑不破。带着心中的疑虑,我在书院继续学习,跟同学们讨论课业,向导师请教未来规划,更重要的是利用书院的平台资源接触到许多行业翘楚,受益匪浅。记得某一次导师见面会上,我有幸见到了一位来自石油行业的导师,她的一段话,让我很受启发。她说:“很多人认为油气行业的公司都很邪恶,把气候变化归咎其中,但这个行业没错,这些公司也没错,需要改变的是能源行业的既有模式,而我们希望能推动这个变革的发生。”虽然简短,但像这样一次次的交流就像在原本笼罩我的迷雾上撕开一道道口子。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萌生了更多的想法。传统行业需要转型升级,新兴行业需要创新开拓。既然总有人要来推动变革的发生,或许我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曾经我天真的觉得书院希望把我们培养成“Future Global Leader”只是一碗鸡汤,但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告诉我,那只是因为自己格局过于狭隘。我开始逐渐意识到,“Leader”不仅仅是指公司或者行业的管理者,它所包含的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拾起推动发展、创造改变的担当和责任,并勇敢地参与其中。于是,毕业之后我选择进入IBM成为了一名技术战略咨询师,跟着团队的前辈和伙伴们一同关注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着自己用技术推动变革,用战略驱动创新的梦想。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并无“超世之才”,也非天赋异禀,但至少坚韧的意志能够支撑我在一个普通人的奋斗之路上一直走下去。一路走来,或许谈及改变的发生为时过早,但我真心要感谢书院的平台和教育给予我做出选择的勇气。
压力与收获并存的学习平台
在我还没有进入书院学习前,一度以为苏世民书院的学术压力对经过电子系锻造的我应该不算什么。但当我真正过了几个月平均睡眠时间4-5个小时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主观臆断,万不可取。书院的课程设计是采用每周两次课的设计(周一周三课程相同,周二周四课程相同),八周一个学期,每节课程数十页的阅读材料陪伴了书院同学们一个个无眠的夜晚,单就课程强度和密度来讲,可以说工作量十分饱满。所有的学术要求,培养环节的精细度与难度和清华的其他项目别无二致,而且全部都要压缩在一年之内完成。每一次深夜经过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都会灰溜溜的回去再读几篇文献。毕竟从我在苏世民书院的亲身经历来说,比你优秀的人,还真的都比你努力。
但是,在书院的学习带来压力的同时,却也有特殊的魅力。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授课教师都是对应领域的学界泰斗,而这些在其他一流高校办一次讲座都会爆满的教授们,会在这个书院里与学生同吃同住。想象一下,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前院长倪世雄老师、前任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退役美国中将艾江山等老师,你只需要出门左转敲门就能与之面对面交流。其间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我当时在上倪世雄老师的国际关系课程,某天和老师约定讨论论文的时间,老师把时间定在晚上10点钟。考虑到老师已经79岁高龄,我多次和老师确认,这个时间是否会影响休息,老师都表示没问题。讨论当晚,老师在他房间的客厅里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仔细帮我梳理论点结构和理论框架,诸多问题豁然开朗,说实话这种感觉美好的很不真实。心怀无限感激,还略微有些愧疚的我,为能够遇到如此严谨负责的老师而感到无比幸运。而像倪老师这样认真的教授和大师,书院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样的环境和资源下,又有哪个学生忍心虚度时光。每天起床可能都会对自己说一句:今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全英文教学的挑战,需要相信自己
苏世民书院的教学是全英文、沉浸互动的模式,这让没有国外经历的我,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是否可以顺利通过面试、是否能胜任这里的学习产生了许多怀疑。毕竟,决定申请书院之前,英语于我,最多就是用来读文献写论文、看看英美剧。我决定申请后,报了一个在线英语班。课前口语能力测试被定在等级3的口语评级(最高级12)之后,我开始了漫长的英语学习之路。计划如下:周中每天7点左右起床,疯狂的连续上2-3节口语课,结束后去实验室完成电子系的工作,周末进行其他的线下英语课,每天晚上拿出一小时到两小时到时间复习雅思考试。即便如此,我还是在最后的最后才考出符合要求的雅思成绩。
不过,我一贯信奉的“吃苦守恒定律”,英语在我苏世民书院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成为障碍,反而成为我融入群体和结交朋友的信心来源,书院的同学们也都对我给予了很多帮助和鼓励。在我备考英语的时候就收到了招生老师多封的鼓励邮件,溢出屏幕的信任和认可就像是给备考焦虑期的我打了一针针的肾上腺素。进入书院后,我也得到了同学们暖心的照料,他们主动陪我聊天,帮我掌握更多地道的表达方式,本来也许在对话中只能点头微笑的我,也在他们的鼓励下有了开口的勇气。于是后来的我,能够有幸主持清华大学的Top Talk,和图灵奖和诺奖得主同台交流,能够代表书院去伦敦参与国际会议One Young World,向更多人讲述中国故事。
以上,是我自己学英语的经历,没什么一蹴而就,也没什么方法窍门,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的略带偏执的故事。如果想申请但觉得英语是自己的短板,别让它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给自己一个绝地反击的机会吧。
申请没有秘籍,只需“做好自己”
和很多朋友交流的时候,我被最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苏世民书院想录取什么样的申请者呢?我回答的最认真也最多的一句就是:Be yourself。
首先,书院非常重视学者群体的多样性,无关国家和地区,无关种族与信仰,无关行业和方向,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造就了学者群体的多元化,也吸引了无数有趣的灵魂。以至于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那个谁谁谁看起来平平无奇,竟然还会这个?其次,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人生选择各异,包括来书院学习的期冀也各有不同。我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到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是用成熟且谨慎的思考支持自己目标的人。每一段经历,每一个选择,都或多或少的契合着他们心中那个未来的样子。他们不是全面的优秀的神,但他们都拒绝平庸,无论从商还是从政,无论治学还是经世,都在某个方面努力成长,走着自己选定的路。简而言之——想的清楚,做得明白。或许某种层面上来讲,这就是一种领导力潜质的体现。
所以有兴趣申请书院的各位优秀的小伙伴,不妨先好好问问自己,书院究竟能够为你带来些什么,是一段独特的学习经历,还是结交一群可爱且优秀的朋友,以及在你未来的道路上,这一步选择又究竟意味如何。
最后为2021级申请的小伙伴们加油:祝大家都能够想得清楚,做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