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发展,成就创新人才
作者:路欢
教育作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石,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从来都是不言而喻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每教好一个孩子,就少一个败类,每办一所学校,就少建一个监狱。”其中所蕴含的对教育的重视更是深刻。同样,对于如何革新教育学、教育方式等教育工作中的重点要素,以满足人类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的新发展需求,这一直以来也都是全球性的热点议题。在当前我国,面对社会形态整体向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转型的发展态势,提升国民素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了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最大要求。
身为中国教育行业,尤其是生物学教育方向的杰出专家,刘杨秋对此深有感触。“近几年,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方各面的发展都在不断加快,传统教育的瓶颈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由于自己本人也是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因此她对教育行业的认知十分的清晰与透彻,“比如说,目前社会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但在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当中,对于学生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几乎是‘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的。这种‘需要’与‘实际’间的不对等可以说是当下教育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她所言,传统的教育一向过于注重学生们的考试成绩,教育目的也通常偏重知识积累,对于创新运用能力和创造力开发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不仅令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变得难上加难,更导致了学生们对应试科目以外知识的认知极不全面,研究探索能力差,创造性严重欠缺。如此片面的成长无论是对于个体的人而言,还是对于整体的社会发展而言,都堪称灾难。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刘杨秋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
尽管当时她已经取得了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学位,并且在世界知名生物公司帝斯曼公司担任着技术经理一职,但在深思熟虑之后,她最终还是决定投身到创新教育的工作当中。所谓创新教育,即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重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实践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因为只有创新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具有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谈及为什么要选择“创新教育”时,刘杨秋解释道,“这种教育模式的理念与时代之间的契合度更高,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主动的求索当中,他们能够真正得到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秉持着这一理念,自2016年就任清澜山学校幼儿园园长和中学部校长起,她积极主导并推进了多项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取得了十分瞩目的工作成绩。
除此以外,为了使创新教育工作能够得到更加高效、精准的完成,她还积极了解并深入学习了诸多前沿信息技术,希望能够利用它们赋能创新教育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在生物科技行业中多年的学习与从业经历,刘杨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既对生物研究中诸多艰深晦涩的知识有着系统、详细的了解,又对科研工作得心应手。这为她的创新教育智能化技术研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出自她手的智能化技术成果已有众多,且在创新教育行业中普及甚广。据一位创新教育行业的资深专家介绍,刘杨秋的科技成果不仅在技术层面独具创新性与突破性,在市场应用中更是表现出了强大实用性与稳定性,全面助推了行业的智慧发展。
正因为过往技术一贯优良,她研发的技术成果一经发表,很快便都会得到创新教育行业内从业各方的一致关注。她曾研发出一项用于构建学生画像的技术成果,该技术成果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进行融合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们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方面的种种优势,以深度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这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并为因材施教,以及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学习行为中所产生的问题与不足提供了可能。同时,刘杨秋还充分结合了创新教育行业的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对人工智能和数据仓库原有的技术框架与技术方案进行了适应性重构,令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具有了更强的适用性。目前就这一技术,已有多家教育企业、机构向刘杨秋发出合作邀请,希望能够尽早地引入该成果。
作为创新教育行业的优秀从业者,同时也是创新教育智能化技术研发专家,刘杨秋从业至今已是声名显赫,“桃李满天下”了。但她却并没有因此就感到满足看,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创新教育目前的推广程度仍然不高,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说,“未来我也会进一步深入推进自己的各项工作,争取以自身的努力为行业带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