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学院举办“领袖视野讲座” 陈一丹分享教育如何开拓无限可能
新加坡管理大学 (SMU) 李光前商学院5月31日举办首届“领袖视野系列讲座”, “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先生获邀担任首位演讲者,并以《从零到无限: 教育如何开拓无限可能》为题发表演讲,吸引了来自校方的300多名听众。
陈一丹先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表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技术创新、社会进步、正确价值观、平等正义的推动力,而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在其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教育成为创新之母。这让弱势背景的年轻人也能够自信地与瞬息万变的世界接轨,以创新方法打开人生的各扇大门。教育技术的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创造全新的教学体验,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意的学习环境。当科技与教育“相遇”,二者迸发的创意力量势不可挡。
他还引用了一丹教育研究奖首位获奖人卡罗尔·德韦克 (Carol Dweck)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寄语学生只要愿意改变心态,从原来的固定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就能打破重重障碍。人拥有无限的潜力,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此外,陈一丹先生还阐释了“一丹奖”的定位与思路,即表彰致力于为教育未来而奋斗的教育工作者,支持具有创新性、变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教育项目。他鼓励学生勇往直前,追求梦想,从零开始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作为全球现在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亚洲人才济济,社会充满活力,企业家具有创业精神,学生们应当珍惜机遇。
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江莉莉教授、李光前商学院院长乔凯瑞等师生以及当地其他部门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此次讲座。据介绍,“领袖视野系列讲座”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业界人士和思想家分享各自人生经验与感悟,鼓励人们推动社会与市场环境的改善。
关于一丹奖
“一丹奖”由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先生于2016年创立,旨在表彰及支持推动教育创新、所作贡献具有长远影响的个人,其愿景是以教育提升人类福祉。一丹奖旗下设有两个奖项,分别为一丹教育研究奖和一丹教育发展奖。该奖项由25亿港元的独立慈善信托运作及管理。得奖人将获颁一枚纯金奖牌及3000万港元奖励,其中一半为奖金,另一半为支持推动教育研究或项目的资助经费。通过一系列活动,一丹奖旨在成为全球社群参与讨论教育的平台,并肩负起推动教育公益事业的重要使命。
(作者:张楠)
以下是演讲稿全文:
从零到无限: 教育如何开拓无限可能
尊敬的校长江莉莉教授、院长Gerard George教授、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出席此次活动。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对教育的愿景,我深感荣幸。
从2007年至今,我接触教育事业已有十余年之久。我从企业退休之后,就全心全意将精力和时间投放于教育事业上。教育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完全相信教育的变革力量,相信教育能够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谈起教育,我想引入一个“零至无限”的概念。办教育的第一步固然重要,但教育的精髓在于“零”之后所作的努力和突破。
道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始于一片混沌,是混沌中升华而出的原始秩序。而教育的过程恰恰就好比“道”的演变过程。
学习目的
教育工作始于个人层面,但它的影响是远超于个人的。举例来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能是个人关系。借助这种关系,老师的智慧得以通过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与信念传承下去。但这个关系也承载着社会的期望:期望大家可以齐心协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的美好未来。
世界上的重要发展从不是由一或两个人所成就的。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有多渺小,都有无穷的潜力,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我相信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技术创新、社会进步、正确价值观、平等正义的推动力。教育从来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教育肩负着所有人对于提升福祉的期望。
中国的古老智慧源于儒释道三家,启迪我们教育可以让人明辨是非,使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并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获取知识,而这个目的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息息相关,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美德。
在中华文化的层面上,教育并不限于获取知识。儒学经典《大学》记载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当我们看到世界目前所面对的挑战,就不难发现,教育的目的已超越纯粹地教授知识予学生。全世界都正在依靠教育开发和释放各方面的潜能,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无限的可能。所以我坚信社会进步归根结底靠教育。
教育是创新之母
在现代世界的几大成就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基础教育的普及。这为年轻一代,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年轻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让他们可以自信地与瞬息万变的世界接轨,以创新方法打开人生的各扇大门。
今天,全球经济越来越崇尚以知识为本,而创新不但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还会引领我们寻找方案,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大危机。
在个人层面,学习能帮助我们突破个人界限。在老师的帮助和引领下,学生可以越过现实或认知上的障碍,拥有冒险精神。学习也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培养学生合作、自修和试验的能力。如此,即使他们遭遇失败,也能重拾信心、整装蓄势再度出发。
创新要求人们拥有开明的思想、无限的好奇心和灵活变通的能力,这样才能将想法转化为行动,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教育能够给予我们的。根据比利时根特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形成开明的思想。从96个国家所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教育能够增加创新型人才的数量,使国家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在政策层面,教育工作者和政府政策的决定至关重要。通过规划良好的教育政策和干预手段去积累创新型人力资本以及培养人们发明创造的能力,能激发大量的创新成果。芬兰赫尔辛基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 显示,正确的的教育政策能推动创新,并成就更多的发明。在工程和科学等学科所投放的资源,与产生专利的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当大学STEM教育创新方面的净收益有所增长,越来越多人会因此受到激励而成为发明家。
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来讲,最重要的是明白——他们的工作和决策会对未来一代的创新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语中有这样一种说法:“需求是发明之母。”而在今天,人们的基本生存要求都已经有所满足,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是创新之母,而创新则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教育生态圈:投入和输出
创新从来都不是只依靠个人的努力。一谈到创新,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个灵光乍现的场景。但事实上,创新是大家在各行业领域之间通过协作转化而来的,从来不只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功劳。伟大的创新并不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不同领域相互依赖和合作的成果。
如果教育要发挥创新之母的角色,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就要了解现今的教育投入与措施是不是与其所在的教育生态圈相匹配。如果要制造一个协作环境去支持具前瞻性的概念,我们需要加强工商界、学术界、公众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交互合作。在这个互相联系的世界,我们希望看见无数年轻人蓄势待发,敢为人先。
教育界内创新生态的其中一环是逐步发展多方合作。例如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先进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获益。
教育的技术创新有助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创造全新的教学经验,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意的学习环境。当科技与教育相遇,并发的创意力量势不可挡。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合作是学校与私营部门合作案例中的典范。斯坦福大学被誉为硅谷的培养系统。大学的科技授权办公室已经为八千个校园发明提供授权证。据信,斯坦福的历代师生与多达五千家网络科技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乏家喻户晓的公司,例如惠普、雅虎、思科系统、太阳计算机、eBay、 Netflix和领英。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所代表的科技界形成了共生关系。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培养多元化的学生群体、营造不断学习的氛围、发扬学生的冒险精神,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和发现未知……这些都是有益于构建创新教育生态的重要元素。
2018全球教育未来指数亮点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只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我们需要更多像斯坦福大学与硅谷这一类的创新枢纽。可以看到,在以色列、新加坡以及中国的一些地区,教育创新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从而为年轻人提供肥沃土壤,使之成长为创新领袖。为此,我们必须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全球教育未来指数》是由一丹奖基金会于2017年创办并委托经济学人智库编撰的。这一年一度的指数旨在推广可行的方法,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未来,同时使年轻人作好准备,以应对工作和未来社会演变而带来的挑战。
2018年的主题为“培养未来的世界公民”(Building tomorrow’s global citizens)。它聚焦50个经济体,代表93%的全球经济总量(GDP)以及89%的世界人口。
该指数旨在为全球教育提供一个有用的基准,为全球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综合数据和独立分析。该指数从三个角度衡量教育制度——政策方向、教学环境和社会开放程度。它是针对教育制度输入元素的一个全方位指针,如考试成绩这一类的输出效能并不在衡量范围内。
该指数并非衡量不同教育制度的优越程度,而是衡量未来教育所需主要元素的功效。从这个角度去学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会让更多人受益。
在2018年,芬兰、新西兰和新加坡这类人口基数小、富裕且连接全球的经济体,向全世界展示了未来教育生态圈的一个很好的模型。这些国家的成功,归功于强而全面的政策、训练有素的老师和用于测试学生未来技能的强大的评估体系。
新加坡是其中一个亮点。很高兴能看到你们在国家教育策略方面有关二十一世纪技能的项目上的完美表现。你们在审查教育政策时,将焦点放于未来技能,引入问题导向的学习框架,并调整大学入学考试的计分模式以综合考虑分数以外的因素,这样的做法令人敬佩。
但是,我们也应该留意到,未来导向教育并不局限于富裕的经济体。根据指数,我们发现,加纳在低收入经济体中表现出众,其重视教导未来技能和采纳辅助评核框架的教育策略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英国的表现说明,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会影响老师的素质。这反映出在老师的继续教育方面进行投资是何等重要。
该指数还强调了,在经济体采用整体学习方法时,必须留意下列事项:强化评价体系、定期审查课程和改善教学环境。
回看指数,我们依旧可以发现,目前为年轻人提供未来教育的举措仍未完善。所以一丹奖致力于通过表彰及支持那些极具前瞻性的研究,加快完善相关的措施。
一丹奖得奖人 —— 教育创新的领航者
纵观一丹奖得奖人,其工作都是在教育上富有创新精神、具变革能力、具未来导向性和可持续性的。各得奖人在其领域都是热忱的、有担当、有勇气和具前瞻性的领袖。在面向自己或国家的教育问题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方法让我很受启发,因为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解决全世界范围内的类似问题。这就是由零到一,由一到无限的体现,而这也是一丹奖所乐意支持的。
2017年“一丹教育发展奖”得奖人薇奇·科尔伯特(Vicky COLBERT)女士是哥伦比亚新学校基金会的创始人兼总监。她的创新学习模式是建基于该国低收入村庄所遇到的严竣挑战。各个年级的学生只能挤在一个课室内,根本无法接触到互联网或获得其他技术上的支持。但是过去几十年来,混龄教学、重视赋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理念在哥伦比亚生根发芽,同时也启迪着全世界。随着新学校模式的推行,不少乡村学校的教学成果比城市的学校更胜一筹。这个原先为一个国家而设的模式,已在全球19个国家推行。一个因实际情况而衍生出来的方案亦不经意地令其他地方受益。
2018年“一丹教育发展奖”得奖人阿南特·阿格瓦尔(Anant AGARWAL)教授是edX的创办人和首席执行官。edX是一个在线学习资源平台,该平台使全球人士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阿格瓦尔教授成长于印度,他曾经其实不喜欢上学。那时候对于他来说,学校是一个拥挤和平淡的地方,甚至有时,老师还会体罚学生。曾经的学校经历让他想要透过edX平台彻底改变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如今,这种更为有趣且富有创意的在线学习模式使学生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乐在其中。这个平台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而不用受困于高昂的费用或地理限制。
2018年“一丹教育研究奖”得奖人拉里·赫奇斯(Larry HEDGES)教授是芝加哥西北大学统计学系主任。在大数据一词流行起来前,他已研究出一套整合分析统计方法。他在教育政策上的工作,使得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公众可以透过切实的证据,看到“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并通过科学的手法,改善下一代的教育。
我相信由零到无限这个理念,还可以由2017年“一丹教育研究奖”得奖人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教授的一个概念去概述。德韦克教授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她倡导成长型思维模式,即学生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当人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转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曾经的困难便能够迎刃而解。该研究不仅体现了教育对于学生可塑性的深远影响,更反映了人类无限的潜能。
一丹奖得奖人的成果对亚洲有何意义
一丹奖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平台,但它扎根于亚洲 。亚洲是全球现在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才济济,社会充满活力,企业家所具备的创业精神也令人赞叹。
与此同时,亚洲是古老文明的摇篮,承载着人类的深层智慧并孕育出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发明。
创新流淌于我们的血液里,并出现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吃饭时,都不会忘记筷子——这一个简单而充满智慧的发明。当其他文化需要用不同工具解决餐桌上的需要,我们只用一双筷子就能解决问题。以简单、实际、具创造力和富弹性的手法疏理问题,也代表我们有潜力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亚洲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吸取中西文化中的优良因素,努力在不同领域实现教育创新。
把世界连接起来:一丹奖并非只是一个奖
这就是我2016年创立一丹奖的愿景。除了表彰那些在严峻的教育问题上具有可持续性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解决方案外,一丹奖是一个平台,用来呈现那些具有突破性和足以改变世界的教育研究及成果。我深信,那些由少数人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将会成为所有人的资源。
一丹奖自创立以来,有幸为四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学者提供实质的支持。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而一丹奖会继续为打造良好教育生态圈提供支持,推动教育创新并扩大其影响力。
创新并非某一个人的事业。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有独特的潜能,可以解开教育所赋予的无限可能。我希望借着今天的演讲,能和各位一起,再为教育播下希望的种子。
各位嘉宾,未来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要有勇气,要敢于冒险。你有能力开启这扇世界之门,为自己、为未来开创无限可能。
预祝各位工作顺利,前程似锦。
谢谢!